10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培训班。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出席并授课。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才让太,资源开发处(乡村旅游指导处)负责人及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开发与利用的系列重要论述,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交流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经验做法,不断提升普查队伍专业水平,深入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培训期间,才让太副厅长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向部领导做了专题汇报,文旅部对青海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奋战在文旅一线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慰问。青海省作为全国七个文化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之一,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全省资源普查工作。一是标准先行、规范引领。成立了省长为组长,五位副省级领导为副组长,省级33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青海省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听取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汇报,并审议通过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我厅成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编制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方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等系列技术规范(标准)。二是全面覆盖、推陈出新。普查涉及全省6州2市45个县(区、市、行委)所辖范围,本着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工作思路,率先完成了试点县(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在湟中区新发现37处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出优良级文化和资源89处、普通级文化和旅游资源241处;尖扎县新发现21处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出优良级文化和资源111处、普通级文化和旅游资源194处。三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按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有关技术要求,采用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结合外业调查的工作方法,总结试点县工作经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12345”外业调查工作模式,即遵守1套标准(实施方案、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2类资源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联动3支队伍(专家队伍、行政队伍、普查队伍)、统筹4大过程(资料收集及预目录填写、外业实地调查、资源评价、成果总结)及提交5项成果(调查表、影像资料、普查报告、综合图件、数据库)。四是成果引领、锻炼队伍。通过本次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开展,最终形成报告、综合图件、数据库、信息管理平台等省,市(州),县三级成果体系,为编制“十四五”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等提供依据和支撑。并培育锻炼出一批政治思想高、法纪意识强、基础素质硬、专业素养优的文化旅游人才,为推进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设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新兴黄金旅游目的地工作出谋助力。
下一步,将按照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培训要求,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观,强化分类分级研究,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推进资源普查信息化建设,深化普查成果科学化利用,开发一批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